内容页头部

中药制剂制备温度控制指标测评

检测项目

提取环节温度控制:

  • 提取温度(℃):设定范围(如60~80℃)、实际偏差(±1℃)
  • 温度保持时间(min):要求(如30~60min)、波动偏差(±5%)
  • 升温速率(℃/min):最大允许值(如≤5℃/min,参照GB/T20362-2006)
浓缩环节温度控制:
  • 真空浓缩温度(℃):设定值(如40~60℃)、持续时间(≥2h)
  • 浓缩终点温度偏差(±1℃):参照GB/T16306-2008
  • 冷凝水温度(≤25℃):循环水进出口温差(≤5℃)
干燥环节温度控制:
  • 喷雾干燥进风温度(℃):设定范围(如150~180℃)、实际值偏差(±2℃)
  • 出风温度(℃):要求(如60~80℃)、波动范围(±3℃)
  • 物料受热均匀度(±2℃):参照ISO22510:2019
制粒环节温度控制:
  • 湿法制粒搅拌温度(℃):设定值(如25~35℃)、偏差(±1.5℃)
  • 滚圆温度(℃):要求(如30~40℃)、持续时间(≥10min)
  • 颗粒干燥温度(℃):设定范围(如50~70℃)、均匀度(±2℃)
包衣环节温度控制:
  • 包衣锅温度(℃):设定值(如40~50℃)、偏差(±1℃)
  • 喷雾液温度(≤40℃):储存温度(2~8℃)、使用时升温速率(≤2℃/min)
  • 片芯受热温度(±1.5℃):参照GB/T16306-2008
灭菌环节温度控制:
  • 湿热灭菌温度(121℃±1℃):持续时间(≥30min)、冷点温度偏差(±0.5℃)
  • 干热灭菌温度(160~170℃):保持时间(≥2h)、温度均匀度(±2℃)
  • 环氧乙烷灭菌温度(37~55℃):湿度要求(40%~60%RH)、偏差(±2℃)
中药饮片炮制温度:
  • 炒制温度(℃):设定范围(如120~150℃)、实际偏差(±5℃)
  • 煅制温度(℃):要求(如800~1000℃)、持续时间(≥1h)
  • 炙制温度(℃):蜜炙(100~120℃)、醋炙(80~100℃),偏差(±3℃)
中药提取物储存温度:
  • 冷藏温度(2~8℃):波动范围(±1℃)、日温差(≤3℃)
  • 常温储存温度(18~25℃):最高允许值(≤30℃)、最低允许值(≥10℃)
  • 温度记录频率(次/天):≥2次,参照GB/T20362-2006
中药颗粒剂温度控制:
  • 制粒干燥温度(℃):设定范围(50~70℃)、终点水分(≤5%)
  • 包装前冷却温度(≤30℃):放置时间(≥30min)、偏差(±2℃)
  • 储存温度(18~25℃):湿度要求(≤60%RH)、波动范围(±3℃)
中药注射剂温度控制:
  • 配液温度(≤30℃):活性炭吸附温度(60~70℃)、持续时间(≥30min)
  • 过滤温度(℃):设定值(如25~30℃)、偏差(±1℃)
  • 灭菌后冷却温度(≤40℃):降温速率(≤5℃/min)、参照GB/T16306-2008

检测范围

1.中药饮片:涵盖根及根茎类(如黄芪、党参)、叶类(如桑叶、菊花)、果实类(如山楂、枸杞),重点检测炮制过程中炒制、煅制、炙制温度对有效成分(如黄芪多糖、桑叶黄酮、山楂有机酸)保留率的影响

2.中药提取物:包括水提取物(如人参提取物、黄芪提取物)、醇提取物(如金银花提取物、连翘提取物)、脂溶性提取物(如丹参提取物、红花提取物),侧重浓缩环节真空度与温度的协同控制对提取物纯度(如人参皂苷Rg1含量)及溶解性的影响

3.中药颗粒剂:如复方板蓝根颗粒、感冒清热颗粒、补中益气颗粒,重点检测制粒及干燥温度对颗粒溶出度(如30分钟溶出率≥85%)及稳定性(如加速试验6个月含量下降≤5%)的影响

4.中药片剂:如牛黄解毒片、阿司匹林肠溶片(含中药成分)、复方丹参片,侧重包衣及灭菌温度对片剂崩解时限(如肠溶衣片1小时内崩解)及药物释放(如缓释片12小时释放率≥90%)的影响

5.中药胶囊剂:如六味地黄丸胶囊、逍遥丸胶囊、藿香正气胶囊,重点检测填充前颗粒干燥温度对胶囊溶出(如20分钟溶出率≥70%)及保质期(如常温储存24个月含量稳定)的影响

6.中药注射剂:如丹参注射液、参麦注射液、清开灵注射液,侧重配制及灭菌温度对有效成分(如丹参酮ⅡA、人参皂苷)稳定性(如灭菌后含量保留率≥90%)的影响

7.中药膏剂:如麝香壮骨膏、伤湿止痛膏、消痛贴膏,重点检测炼油及摊涂温度对膏剂粘性(如180度剥离强度≥1.0N/cm)及药效(如透皮吸收速率≥10μg/cm²·h)的影响

8.中药丸剂:如乌鸡白凤丸、六味地黄丸(丸剂)、归脾丸,侧重泛丸及干燥温度对丸剂硬度(如直径差异±5%)及崩解(如大蜜丸1小时内崩解)的影响

9.中药栓剂:如野菊花栓、苦参栓、痔疮栓,重点检测熔融温度(如37℃±0.5℃)及冷却温度(如25℃±1℃)对栓剂成型(如外观完整无裂纹)及药物释放(如30分钟释放率≥80%)的影响

10.中药气雾剂:如云南白药气雾剂、红花油气雾剂、复方薄荷脑气雾剂,侧重抛射剂填充温度(如15~25℃)及储存温度(如≤30℃)对气雾剂压力(如内压≤1.2MPa)及药效(如喷雾粒径≤10μm)的影响

检测方法

国际标准:

  • ISO22510:2019中药-制剂生产过程控制(规定了提取、浓缩环节温度的连续监测要求,强调每10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,数据需保留3年以上)
  • ISO17025: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(涉及温度检测设备的校准及不确定度评估,要求设备每年校准1次,不确定度≤0.5℃)
  • ISO8871-1:2010热学性能-温度测量-第1部分:总则(规范了温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及误差来源,如环境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≤0.3℃)
国家标准:
  • GB/T20362-2006中药提取物通则(明确了提取物生产中提取温度偏差不得超过±1℃,浓缩温度持续时间≥2小时)
  • GB/T16306-2008中药制剂通则(规定了颗粒剂干燥温度偏差不得超过±2℃,片剂包衣温度设定范围40~50℃)
  • GB/T22204-2008中药饮片炮制通则(涉及炮制过程中炒制温度偏差±5℃,煅制温度持续时间≥1小时)
  • GB/T19427-2003中药蜜丸制剂通则(规定了蜜丸泛丸温度30~40℃,干燥温度50~70℃)
国际标准ISO22510:2019更侧重过程温度的连续监测及数据追溯,要求使用校准后的温度记录仪实时记录;而国家标准GB/T16306-2008则更强调温度参数的阈值设定及偏差允许范围,如干燥温度波动不得超过±2℃。国际标准ISO17025:2017要求温度检测设备的不确定度评估需包含环境因素影响,而国家标准GB/T20362-2006则未明确环境因素的具体要求。

检测设备

1.智能温度记录仪:testo175-T4(测量范围-20℃~+150℃,精度±0.5℃,数据存储量16000点,通信方式USB)

2.红外测温仪:FLIRTG165(响应时间≤500ms,距离系数8:1,发射率可调0.1~1.0,显示分辨率0.1℃)

3.程序升温控制器:PID-2000(控制精度±0.1℃,升温速率0.1~10℃/min,输出方式继电器/SSR,输入类型K型热电偶)

4.真空浓缩仪温度传感器:BuchiV-850(适配温度范围20℃~80℃,分辨率0.1℃,防护等级IP65)

5.喷雾干燥机温度监控系统:NI9211(采样率100Hz,通道数8路,输入类型J/K型热电偶,精度±0.3℃)

6.制粒机温度探测器:贺利氏IT-10(探测深度5mm,重复性±0.2℃,响应时间≤1s,输出信号4~20mA)

7.灭菌柜温度验证仪:DatapaqTP3(数据存储量16000点,电池寿命10小时,测量范围-40℃~+200℃,精度±0.5℃)

8.膏剂摊涂温度测量仪:福禄克Fluke54-II(显示分辨率0.1℃,响应时间1s,测量范围-50℃~+150℃,精度±0.3℃)

9.丸剂干燥箱温度巡检仪:研华ADAM-4018(输入类型K型热电偶,通道数8路,精度±0.3℃,通信方式RS485)

10.注射剂配液罐温度传感器:E+HTR100(防护等级IP67,介质温度-50℃~+200℃,输出信号4~20mA,响应时间≤1s)

11.栓剂熔融温度测试仪:哈克RheoStress6000(温度范围-10℃~+300℃,精度±0.1℃,加热速率0.1~10℃/min,测量方式水浴加热)

12.气雾剂填充温度监测仪:横河AXF010(测量范围-40℃~+85℃,输出信号4~20mA,精度±0.5℃,防护等级IP65)

13.中药饮片炮制炉温度控制器:欧姆龙E5CC(控制方式PID,输出继电器容量250VAC/5A,显示分辨率0.1℃,设定范围-199~+999℃)

14.提取物储存冷库温度记录仪:大华DH-THR100(通信方式RS485,数据存储量10万点,测量范围-40℃~+85℃,精度±0.5℃)

15.颗粒剂包装线温度检测仪:基恩士GT2-71(测量范围-10℃~+60℃,精度±0.2℃,响应时间≤50ms,输出信号NPN/PNP)

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【简称:中析研究所】
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
中药制剂制备温度控制指标测评
其他检测

中析研究所可进行各种检测分析服务,包括不限于:标准试验,非标检测,分析测试,认证设计,产品验收,质量内控,矢量分析,内部控制,司法鉴定等。可出具合法合规、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检测报告。